跳到主要內容區

從繪本《陪媽媽兜風》認識台灣職災問題

 

主題 : 從繪本《陪媽媽兜風》認識台灣職災問題  

時間 : 03/06(三)13:10-15:00

地點 : 四教103教室  

講師 : 賀光卍老師 工傷協會

 

 

 

文/互動四/林芊彤

隨著生活的便捷,支應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物件,背後也都有無數的代價。小至每天使用的手機,大至貫穿南北的鐵路、都市裡的每一棟建築,都攸關工人的健康和生命。職業傷害乍看離我們很遠,但其實和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我們每天使用的每個產品、走過的路、搭乘的交通工具,背後都藏著無數的代價,只是從來沒有人和我們談過那些「代價」。我們也許看過電視上工安意外的新聞、曾經目睹街頭抗議的民眾,然而在每次工安事件後、賠償解決之後,受害者及其周遭之人所需承擔的代價,往往鮮為人知。

以台北捷運站旁的工傷紀念碑為例,這座碑紀念的是開挖台北捷運的工人。當時使用的壓氣工法導致眾多工人罹患終生難治的潛水夫症,甚至可能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等。雖然就在熙來攘往的捷運站出口,但連住在台北二十多年的我都從沒駐足過。而紀念碑當然有其價值,但我認為教育和意識的提升也很重要。近在身邊的台北捷運工傷紀念碑,倘若沒有這次的講座,也許我也不會了解建造捷運的工人需要面臨這樣的職業傷害。

講者小卍老師也是當年台北捷運板南線的工人之一。在課堂的一開始他也透露:「其實我不太喜歡搭捷運,尤其是板南線,當年這條線就是我挖的。」每天搭捷運的我,只享受著這樣便民的交通,卻從沒想過有一群人需要一輩子面對這樣的折磨,用自己的一生換取城市的發展和人民的便捷。

工安意外每天都在發生,數據驚人卻不為人知。而更殘酷的現實是:台灣的體制讓每一條人命、每一個職業傷害都是可以被換算成金錢的。而一條人命,又怎麼能和任何一個數字等值呢?一個人一生的價值,必遠超於冰冷的錢幣。生命應是無價的,因為我們無法預盼一人未來的潛力,更無法衡量一個人的精神價值。面對這樣的現況,小卍老師說:「也許這是一個為了保護經濟發展的缺陷。」這條路還很長,我們當然希望讓公司和政府給予傷亡的工人更多的賠償、付出更多的代價,但以現階段而言很難被改變,何況這是體制層面、結構性的問題。而從繪本《陪媽媽兜風》導讀中,我也發現其實傷患身邊的每個角色都有需要消化和面臨的困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烏雲。儘管烏雲或許無法完全消失,但當我們身邊的人烏雲變大時,我們能給予的就是陪伴和理解。

如今,仍有太多的職災受害者每天在生活中承受著一片烏雲。我們每次購買產品,都可能背後有人為了我們的方便而一生背負著烏雲。而台灣的體制上也還有許多缺陷尚待解決。然而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每個工作可能面臨的風險,提升職業安全的意識,避免更多的職業災害的發生。

 

 

 

文/經管三/葉仟芳

在「勞動影像與當代台灣社會」這節博雅中,老師邀請工殤協會的講師,跟大家介紹「職業災害」這個主題。

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地是,與我們習習相關的「捷運潛水夫」,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天都會使用的大眾交通運輸—「捷運」。在1999年建造時期,因為挖掘隧道的工人使用減壓工法,設計上運用複合式人工排水層及集水網管鋪設於基礎下方,以便將滲流到基底的地下水、疏導、排除,確保結構物基礎安全,並防止鋪設範圍上方地下室基礎潮濕、滲漏。但此工法的缺點就是在隧道中的工人會因為氣壓差,而導致減壓症,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潛水夫病」,患者的身體隨著外界壓力增加,會增加氣體在血液中的溶解率,呈現過飽和的狀態,氣體會從血液中解離出來,就像我們的血管會出現氣泡,如果氣泡爆炸,那就會引發中風或是肢體麻木。

由於潛水夫病在當時還不普及,許多人不知道甚麼是潛水夫病,因此當這些工人出現這些症狀時,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潛水夫病,病情會隨著工作時數越長,加重病情;也因此許多捷運工人死於潛水夫病。

經過這個案例,我深深體悟「職業災害」的重要性,如同老師提到:「生活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下,我們都是彼此的勞動者。」就像老師是學校的勞動者、員工是老闆的勞動者,當我們付出勞力與體力默默耕耘時,同時可能受到不公的剝削與權益的侵害。職業災害和我們的生活習習相關,可能是學生日常打工會發生的燒燙傷,或在上下班期間發生交通事故,甚至是捷運工人的案例。

非常幸運能加選到「勞動影像與當代台灣社會」這堂課,並聆聽工殤協會講者精采的介紹,他帶給學生一場血淋淋的教育,透過法律,讓我們將視角切入到社會的灰色角落,也讓我們重新審思法律對於人們的最後一道保護;學習法律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它和「人」習習相關,它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發生在不同的工作場所中。

感於工殤協會,集結來自全台灣各地的工傷者、職業病勞工、及工殤家屬,用自己的力量組織一個促使政府重視職業安全、確保勞工健康的協會;除了個案協助與政策倡議之外,透過集體發聲與抗議、創造社會對話空間,另有其創作的作品包括:《工傷轟拍》、《陪媽媽去兜風》等。正是社會上有一群推動「職業災害」的人們,勇敢挺身而出,為不公抗議,揭發社會的暗黑面,讓更多人認識職災,推廣職災的故事,才能讓社會上越來越多人注意、重視這項議題,警示世人。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