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島嶼之聲—以攝影創作滾動社會實踐

 

 

 

 

 

🌟主題:⛰️島嶼之聲-以攝影創作滾動社會實踐

🌟時間:112/10/11(三)15:10-17:00

🌟地點:先鋒國際研發大樓601教室

🌟講師:Jerry 黃冠慈

 

 

 

 

文/英文二/林亭宇

               攝影,對於曾經的我來說,只是一種紀錄日常碎片的方式。透過影像的切換,我們可以捕捉那些文字或繪畫無法呈現的光景和記憶,這理由簡單而純粹。但參加完《島嶼之聲—以攝影創作滾動社會實踐》這場攝影師講座後,我對攝影又有了更加多彩而不同的想像。讓我了解到,原來我們也可以透過攝影訴說社會議題,更讓活在世界角落那群邊緣群體的生活樣貌,得到在大眾前曝光的機會。講師黃冠慈的字字句句,雖然緩慢,卻都深深的直擊我內心最柔軟的所在。

 

              黃講師在講座一開始便介紹了他最享負盛名的幾個攝影系列作品----分別是《習坐》、《再見》、《靠岸》。三個作品的概念大相逕庭、拍攝手法也不盡相同,可是也都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習坐》這系列極富有巧思。第一眼看便注意到整個系列都是街邊的人們,那些我們最習以為常的存在,這使我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黃講師便解釋到,自己之前其實關注較多國外新聞攝影作品,但後來意識到「為何自己不曾花時間留心近在咫尺、生活在自己周遭的人呢?」他講這句話的同時,我的心也動搖了一下。我在日常中也較常關注國外新聞,偏好外國的生活和美食等等,對自己生存的這塊土地關注甚少,每當他人問起對台灣某新聞的看法時,我都無從應答。聽完黃講師的創作理念後,我體悟到「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坐在街邊的遊民、穿梭在熙攘人群的個體,都各有獨特的美感,而我們應該去發掘。他也說到「坐」這個字,是個象形字,表示人坐在土地上,而這也正好是他在此系列作品中想傳達的理念。我很喜歡這個命名方式,看似簡單,實則饒富趣味。而《再見》則記錄了講師阿公在生命消逝前的最後一絲燦爛。年輕時鮮少和阿公互動的黃講師,在得知阿公癌症末期時,恍然醒悟「是時候該為阿公做些什麼了」。這個一煞而過的想法,促使它完整記錄了阿公從病床、棺材到墳墓的歷程,讓阿公得以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仍然閃耀。我被這系列深深感動了,黃講師影像構建出的情感與阿公無奈卻奮力的掙扎交織,緊緊的扣在我的心弦上。再來是《靠岸》,有別於前兩個系列黑白照的形式,這個系列展現了更多色彩,生動的道出外籍漁工的日常。但有趣的是,只有如機車之類的「物件」影像才有顏色,「人物」影像則無。黃講師說:「因為那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鮮豔的色彩是他們文化特有的風格,故值得被呈現。」我又頓悟一次,了解原來色彩的取捨這麼有學問。講師拍出的一幀幀相片,平凡卻有深意。每個光線和被攝主體的結合、取景的位置、色調的調和,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所以才如此讓人印象深刻。

 

               最後,我想以他的語錄作結。「攝影是雙向的,是一個提供攝影者和被攝者,甚或被攝的環境對話和互動的管道。」攝影並非只是用相機隨意拍拍而已,它是一個專業。它是攝影者對被攝者產生共鳴後,融合技術,記錄並講述該影像置身環境的故事的方式。他也說:「創作是一個不斷變動的、與自我對話的過程。它會承載你的生命狀態,又生命狀態取決於不同生命歷程,又這會影響創作風格。所以拚命尋找個人風格是徒勞的,你應該先想創作和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每個攝影作品都是活的,同樣的景象在不同人、不同元素的干擾下都將產生不同的結果。每一次的遇見和感悟、每一個迸發的創作理念都是獨立且珍貴的存在。故攝影不是純粹透過影像切換捕捉日常光景,它是一種攝影者挖掘自身內心感受產生理念,輔以技術與色彩調味後,建構出與世界對話的通道。透過攝影,我們得以探尋自我;透過攝影,我們有權訴說世界之聲。

 

 

 

 

島嶼海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