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野生動物保育與SDGs

 

 

 

 

主題 : 野生動物救援保護與SDGs

時間 : 112/11/14(二)15:10-17:00

地點 : 共同科館B1演講廳

講師 : 陳貞志/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文/化工二乙/紀岱岑

  近年來SDGs一詞在大眾眼中屢見不鲜,不同主題的講座活動表明永續與我們生活周遭息息相關,17項SDGs發展目標更是環環相扣著我們的日常,給予政府、企業與民眾等行動者多項可量化的方向,使命是為人類、地球的現在和未來和平與繁榮制定共同藍圖。然而大多聯想到SDGs,第一反應幾乎皆為環保氣候層面、貧窮人權議題或消除飢餓基本生理需求等領域,鮮少留意動物保育的應用。因此講座透過身處第一線的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陳貞志教授,帶我們更深入地探討SDGs視野下,與野生動物間的關聯、其重要性和關鍵之處。

 

  野生動物長期以來一直屬於大眾不甚關注和議論的話題之一,當社會聚焦於街頭浪浪的剎那,一群生長這塊土地上的野生動物們同樣面臨多重嚴峻的考驗,除了需要適應變化多端的環境,也經常受到人為直接或間接的傷害,此狀況卻僅由少數人士保護與保育牠們的生存之地,保障與改善牠們的處境,不禁令人感到唏噓。而最初將焦點放到瀕臨物種的目的是為了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爾後隔約九年的時間通過了野生動物保育法,三年後屏科大更成立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漸漸地形成野生動物的保護傘,從早期的台灣獼猴、紅毛猩猩擴大至近期以本土動物為主,協助野生動物收容、舊傷到野放後續追蹤三步驟的循環處理方式,提供牠們適當的急救醫療場所,落實保育法的同時實質保育國內外的野生動物,推動族群間的復育,以維持物種多樣性與自然生態之平衡。

 

  儘管有部分野生動物受到收容所的庇護,然而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中仍有許多被忽略的動物飽受折磨,教授再三強調台灣無一私人動物園的經營出發點為動物,商家主打餵養小動物吸引遊客入內體驗,看似光鮮亮麗的園區背後,卻是十分苛刻的生活條件,在臭氣熏天、狹小的範圍下,永不見天日度過二十餘年,除了些許運氣好的能掙脫枷鎖重見光明外,絕大多數依稀被困於那陰鬱的小小一隅日復一日。此時也令我反思,我們得到滿足的消費模式是建築於束縛動物上,為了一絲己利影響且剝奪牠們習慣的生活型態,究竟符合永續定義嗎?遵從永續的本質概要嗎?

 

  講座內容不單侷限述說野生動物的處境,也呈現動物與SDGs願景的關係,藉由保護動物促進其福利的措施,進而保育生物得以永續利用,不但有助於維護生態系的平衡、穩固生態圈的結構,同時達到造福當代與後代生活資源的宗旨,或許現今法律不足以保障動物的生存,然而期盼憑藉更多的關注,喚醒群眾對於此領域的重視,實現永續的最終理想。

 

 

 

 

 

動物海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