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10/17(四) 10:00-12:00 主題:【管理領域學術論文寫作】
主題:管理領域學術論文寫作
時間:10/17(四)10:00-12:00
講師:管理學院資財系-鄭麗珍老師
地點:共同科館B1演講廳
文/管理博士班二年級/李承澔
在麗珍老師的講座中,她首先強調瞭解動機的重要性,認為動機不明會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她以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如何從工學背景轉向管理研究,並指出這種跨領域的轉換不僅來自對學位的追求,更源於發現業界技術無法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痛點。她的這段分享讓我明白,撰寫論文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畢業,而是透過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來為未來的發展鋪路。
老師反覆強調「歸零心態」的重要性。無論我們在原有領域多麼熟練,跨入新領域時都必須擁有從頭開始的心態。她的「歸零哲學」不僅是學術進步的基礎,更是面對生活各種挑戰的態度。此外,老師強調了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培養,她指出寫論文的過程不僅在於總結前人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夠透過批判性思維找出研究空白與創新點。這讓我理解到,學習的核心不再是單純接受知識,而是培養「發現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這也是研究生階段的重要訓練之一。
講座中,麗珍老師以自己的經驗鼓勵我們積極進行跨領域學習,並強調這種學習模式在未來職場中的價值。例如,她分享了自己如何將AI技術應用於管理研究,展現出專業與跨領域結合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她的這段分享讓我深刻認識到,不論是寫論文還是進入職場,多元技能的整合將成為突圍的關鍵。我也反思到,未來的研究不應侷限於單一領域,而要努力擴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為自己創造更多的發展可能。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老師提醒我們與指導教授保持良好的溝通,這對於研究進展至關重要。她分享了許多學生在面對職場挑戰時的案例,並以幽默的方式說明了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例如維護與教授的關係,甚至如何在找工作時讓教授寫推薦信。此外,她強調論文寫作需要建立清晰的規劃,從選題、文獻回顧、研究設計到最終撰寫,每個步驟都環環相扣。特別是她提到應先撰寫文獻回顧,因為這能幫助我們了解目前的研究現狀,並從中發現可以深入探索的議題。這提醒我,文獻回顧不僅是撰寫論文的基礎,更是幫助我們確立研究方向的重要環節。
老師說在台灣撰寫碩士論文是必修項目,而國外的商學院則更重視案例分析的訓練。她的這段分享讓我了解到,不論是論文還是案例分析,核心目的都是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這場講座讓我全面了解了撰寫管理論文的意義和過程。撰寫論文並非單純的學術任務,而是一種培養批判性思維、自我管理和跨領域學習能力的過程。在未來的學習與研究中,我將保持歸零的心態,積極探索新知識,並努力將理論與實務結合,為自己的職場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我相信,只要持續保持熱情與動力,面對挑戰不退縮,我將能在學術與職場上獲得更大的成就。
文/經管碩一/林栢賢
在今天的管理領域學術論文寫作演講中,鄭麗珍教授為我們帶來了豐富且實用的內容。她分析了當前研究生面臨的挑戰,探討了如何在職場中提高競爭力以及在學術研究中取得成功。教授強調,學歷並不能保證高薪或穩定工作,反而人格特質、企圖心和跨領域能力往往更為重要。這次演講讓我們深入了解如何規劃職業發展和提升學術研究能力。
教授首先指出,許多研究生有一個錯誤的認知,認為研究生學歷可以保證更高的薪水或更好的職位,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她強調,學歷固然重要,但個人在面試和職場中展現的個性與意圖常常比學歷更有說服力。特別是在一個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跨領域能力能顯著提升個人的競爭優勢。教授建議研究生不要局限於專業領域,應該積極拓展其他學科的知識,這樣能夠更靈活地應對未來的職業挑戰。
對於論文寫作,鄭教授提供了非常具體的建議。特別是針對初入學的碩士生,她建議通過Google Scholar等學術資源進行文獻檢索,找到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通過批判性閱讀發現前人的研究不足,並找出自己研究的切入點。這種方法有助於確定研究的方向,並能建立更完善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她強調,批判性思考是研究生應該培養的核心能力,只有通過深入閱讀和分析,才能在學術研究中發現創新點,避免重複已有研究。
鄭教授還談到了論文寫作的流程問題。許多學生在開始撰寫的時候會陷入困惑。教授強調,在撰寫論文的前三章時,應先完成第二章「文獻回顧」。通過系統地回顧文獻,學生可以明確研究背景,並為後續的數據分析和結果討論奠定基礎。這一建議幫助我們理解了文獻回顧在論文寫作中的重要性,也提醒我們善用前人的研究來提升自己的論文質量。
在數據分析方面,教授特別提醒學生在進行量化研究時要謹慎處理數據,避免數據選擇和變數設置不當。她建議學生在數據處理時應嚴格遵循標準的科學方法,並在論文中詳細說明每一步的數據處理過程,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透明度。這一點對於進行實證研究的學生尤為重要,因為正確的數據分析是研究結論可信與否的關鍵。
今天的演講對我的啟發不僅限於職業規劃,也讓我對學術研究的過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教授的建議使我理解到,跨領域思維和批判性閱讀是研究生在學術和職場中取得成功的重要能力。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術理論的深度,還要注意實踐應用的廣度。通過批判性閱讀,我們能夠鍛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正是未來職場中所需要的核心素質。
文/經管碩一/胡啟聖
這次的演講讓我獲得了深刻的啟發,讓我重新思考研究所學習的真正價值。演講者強調,進入研究所後,我們對於每堂課的態度不應僅僅是為了獲得學位,而是要以將來自己要教這門課的心態來學習。這種態度的轉變不僅能讓我們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知識,更能提高我們吸收知識的動力。透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並在未來能夠靈活運用。
此外,演講者提到,研究所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還包括自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的提升對我們未來的研究和工作都至關重要。在學術界,我們面臨的挑戰往往並不是單純的理論問題,而是需要我們具備靈活的思維和創新的解決方案。演講者的觀點讓我意識到,研究不僅是對知識的理解,更是對問題的探究和解決的過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演講者強調了批判性思維在研究中的重要性。成功的研究者必須具備批判他人研究的能力,這意味著我們需要能夠發掘一篇文章的優缺點。演講者提到,研究生在閱讀每篇論文時,不僅要看到它的優點,還要思考它的不足之處。這樣的思考模式不僅提升了我們的研究能力,還為未來撰寫相關文獻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對生活中各種大小事保持批判性思考,避免陷入盲目從眾的情況,並不被假消息所誤導。這讓我反思自己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是否能夠保持這樣的批判性思維。
然而,演講者也提醒我們,研究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特別是在量化研究中,我們容易陷入數據誤導的陷阱。數據雖然能提供一定的指引,但如果不加上研究者的主觀判斷,很可能會簡化複雜的社會問題,甚至出現見樹不見林的情況,這使我們容易陷入偏誤之中。這一點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研究生,我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力。在獲取數據的同時,我也需要依靠自己的經驗和判斷能力,才能看透每份數據的表面和內在意義。
除了這些,我還思考了演講者提到的問題解決能力。這是我們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能。演講者強調,面對各種挑戰,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尋找多種解決方案。這種能力不僅在學術研究中重要,在未來的職場中同樣是我們成功的關鍵。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和日益複雜的問題,能夠靈活應對並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將使我們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脫穎而出。
總結來說,這次演講不僅提升了我對研究的理解,還讓我更加明白學習的真正目的。研究所的學習是一個心態、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鍛煉,而不是僅僅追求學歷。作為碩士生,我們應該持續保持好奇心和批判精神,並在這段時間裡鍛煉我們的問題解決能力。這些能力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基礎,更將成為我們未來職場中強有力的工具。希望在接下來的學習旅程中,我能夠不斷反思和應用這些原則,從而在學術和職業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文/經管碩一/張芸榕
10/17我們班參加了資管系鄭麗珍老師的講座,主題是「管理領域學術論文寫作」,老師一開始先從問我們為什麼要讀碩士開始,讓我們思考自己讀碩士的目的,進而告訴我們做每件事都要知道為什麼而做,而大部分人都是為了更好的工作發展,但老師卻說很多人碩士畢業也找不到工作,重要的是自己在碩士兩年有沒有學到更多東西,應該要改變自己的心態,不再像大學一樣只是接收知識,還有訓練批判性思考,才有機會賺更多錢。
老師分享了她前陣子去哈佛大學上課的經驗,讓我更了解國外碩士的上課模式,雖然他們不用寫論文,但他們平常一天的課業壓力甚至超過我們頂大的兩年,而且教授會一直問學生問題,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老師鼓勵我們在這個時代應該要跨領域學習,因為很多工作都不會只運用到單一領域,所以學習不同的專業才能更有競爭力。
接著老師開始進入講座主題,告訴我們寫論文的流程跟架構,以及常見的研究方法,老師說論文的前三章緒論、文獻探討以及研究方法,應該要先寫文獻回顧,因為在平常讀文獻的時候就可以順便放到文獻回顧,最後再寫緒論,還有平常讀文獻要能列出優缺點,並透過看文獻思考自己的論文題目,因為題目不會是無中生有,而是透過改善之前的研究後的創新,還有要隨時保持好奇心,才能發現自己想做的研究,找到研究動機,想到題目也要去搜索近五年的學術文章,來確認自己想做的研究是否合適。我是第一次聽到Research可以拆成「re(重複)」 +「search(搜尋)」的概念,還認識了羊群效應這個名詞,另外老師還提到量化研究的陷阱,讓我知道原來數字有可能會說謊,所以要學會怎麼正確解讀數據,也瞭解到質性研究的方法,原來論文不是只能用數據這種量化研究來分析。結尾提醒了我們不要太依賴ChatGPT,因為老師自己用的時候就有發現它會給虛假錯誤的資訊,所以還是應該要靠自己去搜尋文獻等,訓練自己分辨資訊的能力,不該過度依賴AI工具。
鄭老師的演講讓我受益良多,而且老師很懂我們現在年輕人的想法,還放一些碩士生的梗圖讓大家都感同身受,在演講的過程中也會用slido讓大家回答問題,可以即時知道大家的答案,方便了解大家的狀況並運用在他的演講中。聽完這次的講座之後,讓我更了解寫論文的流程架構及方法,對我接下來的論文有一些幫助,也讓我意識到應該要花時間去認真思考及規劃自己碩士的這兩年,並需要讀更多的文獻。我覺得比起平常修課的內容,講座可以聽到一些更實際的東西,希望未來學校能多舉辦一些這類型的演講,讓我們學習到更多不同的知識!
文/經管碩一/黎茗慧
參加了這場學術論文講座中,我對於如何撰寫管理領域的論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特別是在研究方法的選擇與批判性思維的運用上得到了具體的啟發。本次講座聚焦於如何結合跨領域的知識和多元研究方法來深入探討現象,並強調了量化與質性研究的互補性。作為一名具有人力資源與行銷背景的學生,我對於未來如何拓展研究技能、提升職場競爭力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在數據分析與量化研究的應用上。
首先,講座中分享了如何在管理研究中結合不同數據和研究方法來探索現象,這一過程揭示了跨領域知識結合的重要性。特別是講師舉例說明了如何將輿情分析與逐筆交易數據結合,來探討金融市場中的羊群效應現象,這讓我對於跨領域研究的可能性有了新的認識。這樣的案例不僅拓展了我對研究問題的視野,也讓我反思自己在研究領域的發展方向。身為人力資源與行銷背景的學生,我意識到未來可以在數據分析或量化研究的領域進一步深耕,這不僅可以幫助我更全面地理解企業管理問題,也能提升我在職場中的競爭力與薪資水平。
在方法論的選擇上,講座中介紹了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這是一種能將複雜決策問題分解成層級結構並進行量化的方法。AHP 尤其適合在多標準決策環境下使用,對於像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決策模型設計、員工績效評估等問題,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我認為這類工具未來在我的研究中可能大有用武之地,尤其是在涉及多變量的複雜決策場景中。
然而,講座講師 Jessica 也強調了量化研究的局限性。她提醒我們,數據的可視性與可操作性經常會讓人忽略其背後的誤導風險。過於依賴數據可能會導致研究者陷入數字化的陷阱,忽略了社會現象的複雜性。例如,量化數據在揭示因果關係時,常會簡化問題,進而忽略多層面的社會背景。這讓我深刻認識到,研究不僅僅是數據的呈現與解釋,還需要結合批判性思維,去反思數據背後的潛在偏見與限制。
在這個背景下,質性研究成為了量化研究的重要補充工具。質性研究能夠通過深入的資料收集與分析,挖掘出那些數據無法揭示的深層次現象與背景。例如,通過個案分析或訪談等方式,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個人與組織的行為動機,並對社會現象進行更全面的反思。在這一點上,質性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複雜的社會動態,並有效地訓練我們的辯證思維。這對於作為研究生的我們,培養批判性思維尤為重要。
此外,講師也針對論文撰寫過程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她強調文獻回顧在研究中的基礎性作用,指出在撰寫緒論之前,必須先進行充分的文獻回顧。這樣可以幫助研究者更明確地界定自己的研究領域,避免在後續研究中偏離主題。她還強調,在研究設計過程中,保持自主批判思維的重要性,提醒我們不要過度依賴已有的文獻或工具,而要對資料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
值得一提的是,講座還談到了近年來愈發熱門的人工智能工具如 ChatGPT 在研究中的應用。雖然這類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特別是在資料蒐集與整理的過程中提供幫助,但講師提醒我們,這些工具不能替代真正的學術研究過程。例如,文獻回顧和研究設計仍然需要研究者的批判性思考與獨立分析,而非完全依賴工具的生成。無論技術如何進步,研究的核心始終在於研究者本身對於資料的深入理解與獨立判斷。
總結來說,這次講座讓我更加清晰了研究方法的選擇與應用方向,也幫助我反思了自己未來的學術發展路徑。跨領域知識的運用、量化與質性研究的互補性,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將是我在未來論文撰寫與學術研究中持續關注的核心內容。我期待未來能將這些所學運用於實際研究中,不僅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也為管理學的研究領域貢獻出自己的力量。